1 城市雕塑的藝術形式
城市雕塑指建設在城市中的室外雕塑,包括城市外的紀念地,交通主干線等公共場所大型室內外雕塑。街道綠地的城市雕塑真實的反映城市的面貌,文化藝術的興衰取決于社會經濟實力,在世界各地的商業區,居民生活區等城市結構中,街心廣場的各種雕塑調節建筑空間的氣氛。城市雕塑作品品種繁多,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如以環境位置不同可分為廣場雕塑,接頭雕塑等,以材質不同可分為鑄銅雕塑,混凝土雕塑等,以藝術手法不同可分為具象雕塑,裝飾雕塑等。普遍從功能上分類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標志性雕塑等。
城市文明的進步衍生了城市雕塑,城市雕塑是與城市緊密相關的空間藝術,通過對各種材質進行藝術裝飾表達城市美好愿望的產物。增添城市的美感與趣味。城市雕塑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按其特征及組成方式分為抽象與寫實雕塑,依附雕塑與獨立雕塑。
雕像的抽象表現形式是寫實形式的基礎,寫實雕像表現手法易于被人們理解接受?,F階段城市雕塑發展趨勢偏向于抽象化。
抽象雕塑表現手法剔除了對部分細節的深入刻畫,為觀眾留下更多的藝術想象空間。寫實雕塑在抽象雕塑基礎上,深度刻畫表達對象。古羅馬人是寫實雕塑的先驅,其對寫實雕塑的不懈追求,使豐富的古代文明流傳至今。
依附雕塑圍繞依附于其他空間存在。為主體物增加趣味性,主體物與雕塑相互襯托。哥特建筑上的依附雕塑,展現了工匠的精湛技藝,使之更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獨立雕塑指通過藝術手法在獨立空間中展現的雕刻藝術。其創作一般不受周圍環境影響。如湖南長沙的毛主席雕像,充分展現了毛主席的偉岸形象。
2 城市雕塑與環境的關系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已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城市雕塑必須結合當地文化背景,城市空間中設立雕塑作品,是環境與雕塑相融合的自然空間,為環境增添趣味性的作用。城市地域自然與人文環境為雕塑的主題設定創作奠定了基礎導向,反映了大眾的集體審美訴求,因此,城市雕塑與環境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城市雕塑的創作離不開環境的影響。
城市雕塑是公共藝術,好的城市的雕塑必須滿足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要求。人文環境可達到國家的歷史,地域的歷史文脈,小道雕塑安放地,人們的文化層次等。我國古代雕塑藝術有著極其輝煌的燦爛歷史,封建社會的雕塑主要服務于統治階級人群,社會的進步發展使得雕塑逐漸走出皇室的活動范圍,更好的服務于人們生活。
民主的發展使城市雕塑更加貼近于人們的生活,美國一些城市規定公共藝術評委任期年限不超十年,公共藝術要通過問卷調查,讓廣大群眾對其意義價值進行品評,因此城市雕塑的精神文化價值對人直接起到教育導向作用。
隨著人們對環境藝術的不斷追求,營造了城市廣場等不同形式的公共活動空間,城市雕塑在環境中起到了點睛的作用,城市雕塑作品的誕生有其明確的目的性,要依據環境觀,設計人的創作動機與環境融為一體,此過程是多方位交流的過程,要考慮自然空間環境及當地人們的心理需求層次。
3 城市雕塑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關系
城市雕塑將世界優秀文化與我國民族文化相互滲透,加強我國雕塑藝術家與世界各國藝術家的文化交流,從而創作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前衛思想藝術作品。
城市藝術代表了城市的文化水準與精神風貌,一些城市雕塑作品使人們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的脈搏,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城市雕塑的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間相互影響,藝術形式是表現雕塑外在風貌的手段,城市雕塑發展是藝術形式不斷的演變過程。
中華民族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文明發展,在與西方文化融合中的沖突碰撞更凸顯了世界各國文明的差異性與代表性。只有相互交流學習才能使文化的進步與可持續發展。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要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共同發展,將文化藝術的思想交流體現在城市雕塑創作中,將我國城市雕塑推進世界藝術舞臺。
近年來在追求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也逐漸滲透了藝術文化,一些創作者在利益驅使下放棄了對藝術完美的追求,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毫無藝術美感,因此,城市雕塑必須在藝術家對美的執著追求中精心創作出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要求日益提升,城市雕塑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體現廣大市民的理想與情趣。必須把握積極進取的主格調。每件雕塑無論何種題材,應精雕細刻,使之成為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隨著城市的發展,城雕經歷了積累沉淀的過程,一些城雕經歷百年以上依然屹立不倒,一些粗制濫造的雕塑很快被社會發展淘汰。城市在發展,人們對城雕的品味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城雕創作處理好雕塑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的關系。
4 結語
本文對地域文化對城市雕塑設計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闡釋了地域文化與城市雕塑間的相互制約共同促進的關系,地域文化發展制約城市雕塑設計。我國在進行城市雕塑設計中,應充分體現地域文化,保證在文化全球一體化融合發展中,凸顯我國城市藝術特色,促進我國城市雕塑藝術持續發展。